01.《把自己产品化》读后感

当我去年离职回老家后,一直想以后的生活要怎么过?也会和朋友聊天,或者向长辈请教,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”做自己“。可是自己究竟是谁?要做怎么样对自己?说实话我在这个问题上很迷茫。

我原来是一个程序员,从2005年开始写程序,一写就是18年,去年我终于鼓起勇气,回了农村老家。在作程序员的时候,我很少考虑“如何作自己”这个问题,因为996的工作已经让自己无暇考虑这些。以前工作中也没做过自己,都是领导下达指令,我去执行就好,简单说就是被奴役习惯了。如果你在工作中也感到迷茫,或者现在没什么目标,你要相信你并不孤单,很多人跟你有一样的体验,相信我,我也是过来人。

如果你以前就关注过我,知道我很久没有更新视频了,这就是我的迷茫期。但当你看到这期视频的时候,说明我已经走出来了,在《把自己产品化》这本书的帮助下找到作自己的方法。我会花些力气把这本书的内容讲透。书中这样写道它可以给你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:做你热爱的工作,想在哪里生活就在那里生活,没有老板、没有办公室、没有工作时间表,按照自己的标准工作和生活,并对世界产生影响!

欢迎你关注这个频道,我是一个写过18年代码的程序员技术胖。目前已经退休在家,现在每天喜欢在自己的院子里喝茶、读书。

《把自己产品化》可以说是一本新书,我刚买来时觉得它可能是一本心灵鸡汤,但度过后可以肯定的说它不是,它是一本把自己产品化的秘籍,里边有具体的行动步骤。这些行动步骤也不会让你遥不可及,普通人只要有耐心都可以完成。我原来通过网络分享编程知识,就误打误撞的用了书中的一些方法,撬动了自己的杠杆,所以在我现在没工作的时候很从容,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。所以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,我会一直点头,觉得作者写道自己的心坎里去了。

三个你熟悉的陌生人-小故事

在分享书的内容之前,我先来分享三个小故事:

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邱拉,她是一名品牌设计师,从事品牌设计工作15年,创业7年,而且以前赚到了不少钱。但她最近两年在思考,市场已经改变了,如何升级自己的系统,在50岁甚至80岁时还做自己喜欢的工作。所以她陷入了迷茫。

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seven,他出生在北方一个小城市的普通家庭,从小按部就班地上学,毕业后返回乡镇基层体制内工作。在外人看来,他拥有最安稳舒适的工作和生活。但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所以随波逐流。

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小草,她开的一家面包工作室倒闭了。所以她同样面临着选择,继续在网上卖烘焙用品、帮男朋友经营摄影工作室,或者去找一份烘焙相关的工作。但这些都是无奈之举,好像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。

这三个故事代表着三种常见的状况:

邱拉是成功者,面临成功企业的转型而迷茫;

seven是稳定者,面临枯燥生活的突破而迷茫;

小草是失败者,面临失败后的再选择而迷茫;

他们都通过这本书改变了现状,过上了属于自己的生活。通过这三个故事,我是想告诉你现在这个社会,我,我们都赶上了最好的时代,你不需要买地办厂、花钱雇人,就可以产出产品。你可以生产数字产品(软件、博客、电子书、课程、视频等),这些边际成本为零,也就是只需要制作一次,复制几乎是免费的。当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也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
那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人生那?简单的说作自己就是时间自由、金钱自由和关系自由。要实现这些自由最关键的一点叫做“四圈交集”:自己热爱、自己擅长、社会需要、有人愿意为之付费。

作者溜达的简介

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大神,到底是什么人?作者溜达是一位教育心理学硕士,她还自学英语并成为新东方的优秀英语老师。溜达与启蒙老师李笑来一起工作,推进万人社群建设和运营,举办过财富举行读书会,并出版过《人人都要学逻辑》、《决策心理学》等作品。这里有个重点,她不是只写出理论,她通过训练营的模式,亲自带着超过150人走上了把自己产品化的道路,并从中萃取出最少必要知识和行动线路图。

也就是说溜达老师是有丰富经验的,她的理论也是从实战中慢慢总结出来的。

把自己产品化到底什么意思?

在讲如何做之前,我们先弄清楚,把自己产品化到底是什么意思?

个人IP、超级个体、一人企业这几年非常火,那把自己产品化和他们有什么不同?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也在想,她是不是就是在炒作一个新的概念,然后割韭菜。

不同是:个人IP、超级个体、一人企业都是名词,是概念。但把自己产品化是动词。把自己产品化,是以你的热爱、兴趣、专长为起点,找到利用它满足社会真实需求的切入点,利用杠杆效应扩大规模,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对外交付,并且获得回报,过上自己热爱、自己擅长、社会需要、有人愿意为之付费的四圈交际生活,获得人生价值和商业价值统一的人生。

把自己产品化有两个关键词:

  • 自己:具有独特性,具有专长,承担责任。
  • 产品化:发挥杠杆效应。

现在这个社会有一台电脑,一部手机,就可以进行生产:写文章、拍视频、做录播课。借助互联网杠杆,作为生产者的你,可以直接触达消费者。比如我现在把这本书通过文章和视频的方式分享给你,就是一种把自己产品化的手段。

有的人这时候会有疑虑了,我没什么技能,就算有点技能也是初级水平,我如何作那?这里我就分享书中的一句金句:把自己产品化,不是厉害了才开始做,而是开始做了才会慢慢变厉害。

具体一点,到底什么东西可以产品化,书中分享了四点:

  1. 把爱好产品化:无论你有什么小众的爱好,互联网都能将之放大。比如你喜欢冥想、健身、瑜伽……都可以将其做成产品。
  2. 把能力产品化:在掌握任何能力后,比如:你掌握了写作、演讲等技能,就可以将其做成产品。
  3. 把思想产品化:你深耕某个领域,就会形成独有的观点、认知、方法论,同样可以将其产品化。
  4. 把成长产品化:如果以上皆无,那么你可以把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产品化,这就是所谓的养成系。

产品化的六个具体行动地图

当你知道了什么是把自己产品化,并且知道什么能产品化之后,来看看书中介绍的六个具体行动地图,或者是行动步骤。

步骤一:探索你自己的人生方向

作自己当然要先了解自己,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作真正的自己。这里可以利用一个工具ikigai模型,这个模型是日本心理学家Michiko Kumano最先提出的。他的目的就是让你“过上你热爱、你擅长、社会需要、有人愿意为之付费的四圈交集人生”。

这个步骤你需要自己绘制一张属于自己的航海图。ikigai是日文,翻译为中文就是指人活着的价值或者生命意义,包括图中的四点:

  1. 你热爱什么?
  2. 你擅长什么?
  3. 社会需要你做什么?
  4. 你能得到什么报酬?

下面是我对自己做的一张ikigai图,可以看到我热爱读书和科技产品,而且我喜欢把书中的内容与人分享,更喜欢线下的链接。我擅长编程,做了18年的程序员,所以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和对科技的自我欣赏能力,我以前做过超过五年的视频课程,所以做视频也是我擅长的,因为这些我有能力把一本书做成视频,并介绍最新最好的科技工具帮助人们使用他们。但我不想赚用户的钱,割用户的韭菜。我要以足够的内容输出去赚B端的钱,也就是厂家和商家的钱,比如新书和新科技工具的推广。

这就是我步骤一得到的结果,这里有两个点需要注意。

**第一点什么是热爱?**比如玩游戏、看电影或者喜欢看篮球比赛,这些算热爱吗?热爱是有一个标准的“你是不是对生产端感兴趣”。只对消费端感兴趣是肤浅的爱,而想参与生产才是真的热爱。

举个自己的例子,看我这体型你就可以知道,我是特别喜欢美食的。这么说吧,当地新开的饭店,我都会品尝一番。但我不能把这个作为爱好,因为我只是消费。没有热爱到吃了一道特别好吃的菜后,去学者做,研究里边有什么食材。

第二点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专长怎么办?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,其实你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任何技能,比如我就是通过网络学会的视频剪辑,我还通过网络自学了游泳。说说我是如何自学的游泳,其实方法很简单,我拿着手机到健身房,然后跟着手机的步骤一步步练习。大概三天时间,我就学会了蛙泳。所以我想说的是技能或者是擅长是可以自学获得的。没必要为了没有技能而烦恼。

步骤二:找到自己的特殊性

当你通过ikagai工具了解自己后,我们还要找到自己的特殊性。如果把自己比作一个产品的话,就是找到自己的产品原型,把自己和产品做到“人品合一”。这个步骤有两个作用。

  1. 有助于以具体形象化的方式探索自我。
  2. 有助于把自己产品化,应用人格原型来创造、维护和培养你的个人品牌。

这里还要使用一个工具叫“荣格12种人格原型”。它是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的。12种人格原型包括:天真者、探险家、智者、英雄、反叛者、魔法师、凡人、爱神和美神、快乐使者、创造者、照顾者、统治者。

当然每个具体特征可以在网上查到,这个的篇幅比较长,所以你可以自行了解后,再确定自己的性格原型。当然网上也有一些测试工具,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人格原型。

讲述一下自己:

我现在已经回到老家,这里有和蔼的母亲,有嗷嗷待哺的女儿,我很享受照顾他们的过程,所以我原型中一定有照顾者的特性。我还喜欢看书,喜欢新的科技产品,而且我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,在看书时我会有心流体验,有时候感觉才半个小时,但一上午就过完了,所以我也符合智者的特征。另外我还梦想有个好看舒适的院子,在院子里可以安静的看书,我追求稳定,不喜欢凸显自己,所以应该有凡人的特征。

所以总结下来自己的人格原型是:照顾者、智者和凡人。

还有一种简单方法,可以快速确定你的人格原型,在《生而不凡》书中提出的三个问题,他们对明确自己的人格原型有很大帮助。

这三个问题是:

  • 你想要体验什么样的经历?
  • 你想要如何成长?
  • 你想要如何做出贡献?

不如现在你就暂停一下阅读,找出自己的性格原型,并写下来。

步骤三:找到你的不公平优势

什么是不公平优势?首先不公平优势不是指不道德的或者非法的优势,而是指你在竞争中所具备的优势,是你在竞争中能够压倒对手的根本优势

找到自己不公平优势的工具叫做miles模型,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方向。

你可以从金钱、智力和洞察力、位置和运气、教育和专长,还有地位这几个方面来寻找。当然你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找到自己的不公平优势,一般找到2-3个就算人上人了。

还是拿我自己举例。

(1)金钱:我的生活压力现在比较小,最近几年不工作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,所以有时间积累,可以做长期来说收益更大的事情。

(2)智力和洞察力:我的“书本智慧”和“互联网智慧”优势明显,在遇到问题时我会从这两个方面寻找答案。我很多技能都是通过书本和互联网习得的。

(3)位置和运气:目前身处河南濮阳的农村小镇,生活成本低,但互联网信息时代,地域壁垒已经被打破。我在农村也能够加入各种同频的圈子,很适合做基于互联网的内容生产者。

总之你的不公平优势既可能是你的出生地、你认识的人、你有的钱,也可能时你的个人兴趣、技能、天赋或者专长,还可能是让你对某个问题有独到见解的生活经验,你可以接触到某位关键人物的能力,或者在极为有利的位置构建、销售自己的能力。你的不公平优势时独一无二、不容易被复制或他人很难通过购买获得的

如果你说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普通人,没有任何的不公平优势,这时候你依然可以用合作的方式,找到有不公平优势的人一起合作。

分享书中的一个金句:在做自己这件事上,没人能与你竞争

步骤四:开始把自己产品化

上面的三个步骤都是认识自己,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独特性。当我们足够认识自己后,就可以把自己产品化了。把自己产品化有三个基本原则。

  • 原则1:具体、具体、再具体。
  • 原则2:组合创新的魅力
  • 原则3:感性> 理性

原则一:具体、具体、再具体

具体化有两个方法:加定语和如何做到。

加定语的过程就是具体化的过程。比如我喜欢阅读,但互联网上分享知识的读书者很多,但是我可以在读书者这个名称上加上一些定语,就更加具体了。一个退休的做过程序员的读书者,分享适合程序员和科技爱好者阅读的书籍。也就是说我未必有机会、有能力做最大的品类,但可以做垂直细分的品类。

再来说如何做到。知道和做到之间有非常遥远的距离。知道不等于做到。那这中间就会有很多机会,比如很多程序员都知道读书很有用,但996的工作已经很累,所以做不到每天读书。那既然这样我就可以在这个中间增加如何作,我现在退休了,有时间。我就可以通过我的阅读,然后快速转换,让他们快速得到知识,并利用这些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原则二:组合创新

我以前是个程序员,所以还拿程序员举例子。其实程序员有很多组合创新的能力。

程序员+写作=技术教材、技术图书

程序员+讲课=IT讲师,视频博主

程序员+家庭教育=会编程的家长

程序员+金融=量化交易、高频交易

成功地把自己产品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所在领域成为佼佼者。你可以对自己已有的不公平优势进行盘点和组合,这时候你的产品切入点就跃然纸上了。

原则三:感性>理性

这个原则就有点高级和进阶了。至少我还没有达到,但可以把他作为自己的目标。这个目标就是“你不是在卖具体的产品和服务,而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方式。”

书中这样说到:

  • 有内涵无风格=未知 (知道你的人会尊重你,但没有多少人认识你)
  • 有风格无内涵=昙花一现(人们并不尊重这些人)
  • 既有风格也有内涵的=广泛的影响力(这是目标)

这让我想起了很多电影,有些电影就是有风格无内涵,这些电影看的时候很过瘾,但很快就忘记了内容。但有些电影,比如《铁甲钢拳》看的时候很过瘾,但内涵也非常好,还有很强的科技感。所以我没事的时候还会反复观看这部影片。

其实无论是多普通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产品化的可能性,书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,我们共勉:需求就在你的身边,你缺少的是观察

步骤五:推出第一个MVP

这里的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是最小可行产品的意思。这个词在软件开发领域经常使用,MVP强调在产品开发初期,通过尽可能地简化设计,去除所有非必要特性,只保留核心功能,快速做出可以让甲方使用的产品。

当然这里的步骤和软件开发有些不同,它分为五步。

(1)确定你的产品价值:确定你到底卖什么?人们为什么要卖买你的产品,为什么向你买,为什么现在买。

(2)确定你的用户群:你把产品卖给谁?用户画像是什么?他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。

(3)确定定价:为你的产品确定一个公平的、基于价值的价格。

(4)确定付费平台:用户如何付费。

(5)确定发布平台。

嗯,因为我有能力在不赚钱的情况下生活一段时间。所以这里的3和4步,就先不考虑如何赚钱定价这些了,而是把播放量和涨粉数作为关注标准。等粉丝多了后,再向B端,就是厂商收费。

但是如果你有一定的经济压力,快速推出自己的MVP产品向用户收费,也未尝不可,而且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收入。

步骤六:传播你的故事和解决方案

当你有了产品之后,你要建立你自己的人设,也就是个人品牌。建立自己个人品牌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。把自己产品话,一定要虚实结合:产品要好,还要做好个人品牌。因为没有人会因为一个数字作出决定,他们需要一个故事

这方面我作的不好,以前作的视频很少讲自己的故事,而是只讲编程知识。应该属于 有内涵无风格=未知(知道你的人会尊重你,但没有多少人认识你)。看了书中的内容,我觉得我也可以在视频中增加一些我的个人故事,比如我为什么回到农村?比如我如何重新装修院子?比如我的三大爱好:看书、喝茶、玩手串。

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误区说:“我就是一个普通人,没什么故事,怎么办?”。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都会有自己的故事。说实话我也很普通,我可能异于常人的点就是自己胖,普通人长不了我这么胖。比起一个完美的、无所不能的人,大家更乐于看到一个真实的、不断变好的,积极向上的人。也许你也迷茫,你也遇到了很多挫折,但这种不服输的精神、不断向上的生命力很吸引人。

有了自己的故事,你在这个互联网上才是独一无二的。看过很多电影解说频道,会有很多流量和粉丝,我也曾经想去做过。但这些账号根本算不上个人IP,因为IP是围绕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行业成就产生的,两者缺一不可。只有流量,但没有货真价实的内容,用户不可能为你的产品和服务买单,更不可能长期关注你;只有专业内容,但没有人格魅力,缺乏辨识度,就只能停留在圈子里,不能破圈。风格和内涵缺一不可。

所以在设计产品的时候,要加入自己的故事。

书的总结

最开始我讲的三个人的故事,邱拉、seven和小草,他们都通过参加作者的训练营改变了自己,把自己产品化了。实现了做热爱的工作,想在哪里生活就在那里生活,没有老板、没有办公室、没有工作时间表,按照自己的标准工作和生活,并对世界产生影响!

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,如果你想改变一下生活,不防用书中的方法,实践一下,看看会不会有所改变。

好了,我是技术胖,分享帮你进步的工具和最好的图书。如果觉的还不错,可以关注、订阅。我们下期见了。


转载请注明来源,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,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。可以在下面评论区评论,也可以邮件至 web0432@126.com